在上星期國會演出的"大部長""應不應該躺著被質詢"的好笑鬧劇之後 今天自由時報的47版自由副刊 有一整版的"換個角度 世界會更開闊"系列報導 主編賴進貴老師將"看台灣"的議題拉回到地圖繪製和教育的層面 讓讀者一起來思考看地圖這個有趣的議題 對我而言是一個有趣的視覺經驗
廣告所的時候 非常喜愛john berger寫的"The way of seeing"(中譯:藝術觀賞之道)這本書 第一次和老師從中古世紀的畫作討論到廣告作品 其中所蘊含的有知或無知狀態下的意識形態時 其實心理是非常震撼的
不管是廣告或地圖 我想我無意要繼續針對其中的商業或政治意含要去多所批判
但是我絕對主張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權利 不受限的 去看到事物的任何一個角度
誠如文章中說的
"...但只要這張地圖不被當成是唯一的真理,不被當成是《聖經》,那麼就一點都不需要杞人憂天,因為我們還看得到其他地圖。"
說政治或統獨其實都太沉重了
即使堅持自己的理想與觀點再現在可能會背負上許多壓力或泛政治化
但是 台灣真的需要多一些不同觀點的人事物 多一些開闊的心胸和視野
以下文章選輯自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
‧ 部分的真實
〈編語〉◎賴進貴
這一陣子地圖突然成為輿論的焦點,報紙和電視爭相報導,而整個事件的導火線則是教育部長杜正勝在一場公開演講中引用了一張「台灣面向太平洋」的地圖,一張換個角度的地圖。這是一張完成於五個月前的地圖,由文建會和台灣大學地理系合作完成。整個事件衍生出許多面向的討論,政治性的聯想尤其受到關注。身為「換個角度看台灣」製作團隊的成員,我們希望將討論拉回地圖繪製和教育議題。
就地圖的本質而言,每一張地圖都僅能提供部分的真實,無法在一張圖上同時呈現正確的距離、面積、角度及方向,這是地圖本質上的一種先天限制。然而,長期以來台灣的地圖類型非常有限,看多了「定於一尊」的制式地圖,許多人以為所有地圖都應該如此繪製。地圖的功能非常多元,依據不同的目的,地圖是可以多元呈現的。這樣的概念毋寧是每一個地圖使用者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地理課本大概都不教這些概念,從小學到高中漫長的十二年中,學生學習地圖的時間可能不超過十小時。
透過這個專題,讓我們可以比較深入地介紹這套地圖的研發背景及設計理念。透過這些文章,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地圖的多元面貌,並能以更多元寬廣的視野來看台灣及世界。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