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下午的放映廳,大概有三十多個人吧,"石頭夢"一放映完,出口沒有一如往常的快速打開,工作人員紛紛走進來,有人開口說話。
"大家好,我是石頭夢的導演胡台麗...還有一些時間,或許我們可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看完的想法"
紅色衣服的老先生舉起手來,工作人員遞過麥克風,老先生的聲音有點顫抖,他說這是他第二次來看這部片子。
接著老先生發言的,是他身後坐著一整排政大民族所的研究生,然後是小學老師,然後是一個有氣質的外省女士,她問導演石頭夢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大家顯然有共識應該要好好推廣這部片子。
然後胡台麗說不知道為什麼,比起"穿過婆家村"、"愛戀排灣笛",推"石頭夢"這部片子覺得有點困難,大家顯然好像不是很有興趣。(或者大家對所謂的"老兵的故事"不是那麼感興趣!?她說。)
我想起幾個月前"生命"的盛況,對照著看"石頭夢"的感動,兩部片子雖然切入的層面不一樣,但觀照的卻都是生命的本質,尤其是921的記憶猶新,相較之下"石頭夢"比較像是缺少衝突但卻一直都存在某個角落的不起眼故事。
不起眼,卻觸動我們每個人對於族群議題的認知核心。
我們認知的族群議題應該是什麼?多半著眼於政治人物過於簡單的劃分吧。本省人外省人,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國?忘了台灣不只是在光復村,還有很多地方的人們雖然不懂得正名的意義,卻比你我都更像台灣人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從看"生命"到"石頭夢" 對紀錄片的認知一再被翻轉過來
作者的角色到底應該在作品裡面佔多少比重
應該催化觀眾到什麼程度 才叫一部成功的紀錄片
顯然沒有正確的答案
當我看著行動不便的外省老公公 在家人的攙扶下進到電影院看"石頭夢"
那種震撼的程度
其實一點都不亞於看到熱情的婆婆媽媽們帶著菜籃排隊到總統戲院買"生命"的預售票
或者
觸動的是更深層的反省
不要罵學姐,阿彌陀佛。
Posted by: veela | March 05, 2005 at 09:49 AM
這才不是族群議題
這是生活的一部分
幹 瘤迦粒你是一定要自言自語很大聲嘆氣
不知道研究室還有別人嗎
Posted by: BC | March 05, 2005 at 08:32 AM